热门关键词: 粮食安全 河北军粮 储备粮 粮食价格 质量检验 办事指南

首页 > 粮油市场 > 市场资讯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粮食问题安全研究

发布时间:2023-10-10 15:12:00来源: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球产生了严重影响,导致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损失巨大。农业是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产业之一。

  本篇分析我国当下的粮食问题,提出面对气候变化相关部门应采取的措施,并对全球气候变化与粮食问题进行总结。

  一、 我国粮食安全概述

  (一) 总体情况

  中国作为一个敏感区和受影响显著区之一,已经明显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了0.3℃,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年降水量每10年增加了5.1毫米,并呈现出“降雨带北扩”的趋势。这种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候资源产生了显著改变,活动积温增加,作物生长季每10年延长1.8天。此外,从粮食生产上看,气候变化将降低粮食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大多数粮食的净进口量,降低中国粮食的自给能力。研究显示,气温每升高0.1℃,我国的三大粮食作物单产就会下降约2.6%。

  气候变暖对农业产生了复杂而双重的影响。一方面,它扩大了种植面积并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为农业带来了一定的好处。然而,另一方面,气候变暖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更频繁的热浪、干旱和洪水已经超过了某些动植物的承受能力,导致物种大量死亡。极端天气事件的同时发生给数百万人的水和粮食危机带来了难以应对的影响,尤其在非洲、亚洲、中美洲和南美洲、小岛屿以及北极地区。

  (二) 气候变化下的粮食问题

  1、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我国粮食产量

图:我国2013~2022年粮食产量及变化率

来源:国家统计局
来源:国家统计局
来源:国家统计局
来源:国家统计局
来源:国家统计局

  公开数据显示,2013~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22年的粮食产量为68652.77万吨,较2021年增产368.02万吨。虽然总量有所上升,但是粮食产量增长率则大幅下降。我国粮食生产的四大组成部分为谷物、小麦、玉米和豆类,而其中三大主粮的谷物、小麦和玉米占粮食生产的绝大部分,因此三大主粮生产的变化将会直接影响我国粮食产量情况。

图:2013~2022年我国四大主要种植粮食产量及变化率

来源:国家统计局
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3~2022年,我国的谷物、小麦、玉米和大豆产量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然而,除大豆在2022年有了较大的增长率外,谷物、小麦、玉米的产量变化率均有一定下降,因此导致整体粮食产量增长疲软。

  从极端气候的角度看,主要是由于2022年极端气候加剧,受灾面积增大引起了粮食产量增长不足。虽然自2013年开始,经过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科学有效的防灾和治理,我国受灾面积逐渐减少,2021年受灾面积达到低谷,约为11739千公顷,而在2022年则上升至12070千公顷,其中主要是因干旱所导致的受灾面积增加。

图:2013~2022年我国受灾面积变化

来源:国家统计局
来源:国家统计局

  降水变化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原因,温度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气候变化引起的中国农业灌溉用水增加量平均超过1000亿m3,单位面积粮食减产量平均超过1000kg/hm2;旱涝灾害已成为限制水稻、小麦和玉米单产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

  自2022年6月以来,华北等地持续高温,影响了夏玉米、夏大豆适时播种和出苗生长,南方多地则出现多轮强降雨,不利于水稻、玉米、棉花、露地蔬菜和经济林果等生长发育,早稻生育进程有所推迟。随着高温日数增多,我国华南地区晚稻增产潜力越来越少。在晚稻花期遇到高温天气,结实率出现显著下降,而且在收获季节遇到高温多雨的天气就很容易发生穗发芽。需要适应极端气象条件的种质资源创制与储备,保障粮食产量、经济作物品质。

  2、作物种植界限变化

  气候变暖造成我国农作物种植界限北移和粮食产量波动。过去50年中,气候变暖造成了中国种植制度界限不同程度北移、冬小麦和双季稻种植北界北移,熟制的变化可能使种植制度界限变化区域的粮食单产增加。南方双季稻区的种植北界向北推移了近300公里,北方冬小麦种植北界向北扩展20-200公里,柑橘不同适宜区的种植北界平均向北移动了83公里,农作物和林果的适种区域不断扩大。

  3、气候变化引起病虫害

  气候变暖也导致我国病虫害发生区域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展,作物发育期提前、生长周期变短,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气候波动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越来越高,粮食生产面临的风险加大。

  4、国外粮食危机导致进口粮食负担加重

来源:中华粮网
 
来源:中华粮网

  根据中华粮网数据显示,我国2023年1~2月粮食进口中,大麦、稻谷及大米、高粱的进口同比减少,其余均有所增加,而进口所需金额除稻谷及大米、高粱外均有所上升,且金额同比增长幅度均大于数量同比增长幅度。其中小麦进口数量累计为152万吨,同比增长了38.20%,金额为816284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50%。以上数据说明,当前进口单位粮食的负担相比以往有所加重。

图:我国粮食进口均价变化

来源:中华粮网
来源:中华粮网

  事实上,全球粮食生产问题正在不断加剧。由于俄乌冲突,乌克兰宣布禁止出口谷物和其他产品,包括小麦、燕麦、小米、荞麦、糖、盐和肉类等。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前述问题,全球粮食生产受到空前影响。2022年3月以来,印度热浪加剧了全球小麦供应危机,热浪和干旱持续威胁印度小麦的产量。2022年5月,印度宣布禁止出口小麦,对于全球市场的小麦供给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根据中华粮网资料显示,自2020年起,我国粮食进口均价不断上升,2022年已经高达3874.3元/吨。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在保持人民消费水平持续增长的条件下,中国未来粮食生产有可能不能满足需求增长的要求,存在7%~8%的粮食缺口。总之,由于中国自然地理和农业地理的多样化和区域差异明显,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的影响是深远的,有正有负,整体上看,负效应不容忽视。

  二、采取措施应对

  为了减轻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首先,针对气候变化引起的种植带北移和灾害增加现象,我们应该根据当地和气候条件采取因地制宜的对策。包括调整作物的播种时间,合理规划种植结构,以充分利用气候变暖带来的额外热量资源,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并增强农业生产系统的高效性和稳定性。同时,为了稳定粮食供应,需要坚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并加快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特别是要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谷物的基本自给和口粮的绝对安全。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农业系统的防灾韧性研究,包括加强农业生产、气象和农业保险等部门的合作,联合评估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对农业生产、存储、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影响。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机制,促进农业生产减损增效,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此外,我们需要重视适应极端气象条件的种质资源创制与储备,包括加强多元化品种选育的基础,推动育种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尤其重要的是开展适应极端气象条件的种质资源创制与储备,例如培育耐高温、耐涝渍、耐低温等特性的作物品种。

  我们还需要扩大物流节点建设,提升粮食流通能力。全球粮食流通不畅已成为粮食供应链稳定运转的挑战,我们需要防范运输中断对粮食进口造成的不确定性。加快国内港口、码头等物流设施和仓储设施建设,积极参与重要海上运输通道的建设和维护。同时,开发粮食进口新路线,拓展铁路、公路等多种粮食进口流通渠道。

  同时,我们也需要拓展粮食进口渠道,构建多元进口格局。尽管依靠国际市场进口大豆、玉米等饲料作物难以改变,但我们应重视粮食进口的稳定性和主动权。在稳定现有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合作伙伴,构建安全稳定的粮食贸易合作新格局。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增加与具有季节互补性和粮食增产潜力的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特别是加强与南半球国家在粮食生产和贸易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分散粮食进口时间,平抑进口数量和价格的波动性。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增强农业系统的抗灾能力,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和生产力,从而减轻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强国内粮食生产和进口渠道的建设,提高粮食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这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关键步骤,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供应的稳定性。

  三、案例——2023年5月河南小麦受灾

  (一) 河南小麦受灾简况

  今年5月,强盛的雨带已经持续骚扰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等地。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5月25日~29日,大范围的降雨在长江沿线及以北地区发展起来,在这当中,北方的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多地出现了显著降雨,部分地区5天累计降雨量达到了50毫米以上。

图:2023年5月29日夏收农用天气预报

来源:中央气象台
 
来源:中央气象台

  河南是我国最大的小麦种植省份,今年有8500万亩小麦需要收割。按照正常的时间,5月下旬到6月上旬是河南小麦的成熟期,也是抢收的关键时期。然而,河南南部等冬小麦成熟收获区域不仅遭遇了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更是多日出现连阴雨天气,导致小麦成熟收获区无法及时收割,并且在阴雨天气干扰下导致了小麦在地里发芽、发霉、变黑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还会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有部分麦田几乎颗粒无收,农民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

  小麦发芽后会导致淀粉含量下降、蛋白质变性、面筋力降低等问题,影响小麦加工和食用品质。而小麦发霉后会产生黄曲霉毒素等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果小麦变黑,则说明已经腐烂变质,无法食用或加工。根据目前的情况估计,河南南部可能已有相当一部分左右的小麦受到了影响。

  (二) 河南小麦受灾原因

  从短期来看,东亚-西太平洋地区的异常环流对我国气候产生了不利影响,南方地区异常炎热,而北方则遭遇连绵阴雨,这对冬小麦的收成带来了负面影响。这种异常环流可能与消退的拉尼娜现象和发展中的厄尔尼诺现象有关。

  拉尼娜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域海水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而厄尔尼诺现象则是指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域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根据中国气象局的信息,拉尼娜现象在2022年底至2023年初减弱,而预测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在2023年内发展并持续。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我国东部地区雨带位置异常,尤其在过渡期可能出现异常雨带的情况。今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多次冷空气活动与东部暖湿气流相遇,导致不稳定天气系统加剧,引发了河南等地的阴雨天气。

  因此,为了应对气候异常变化带来的挑战,减少由于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进而防止粮食危机的发生,我们需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提高对异常环流的识别和预测能力。同时,需要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做好洪涝、高温、台风等灾害的应对准备,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此外,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于缓解异常气候的影响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加强全球合作,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为未来的气候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总结

  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对粮食安全构成了严峻威胁。全球范围内,许多地区,特别是非洲、亚洲和中南美洲,以及小规模粮食生产者、低收入家庭和土著人口,都面临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饥饿问题。气候变化影响粮食危机的机制主要包括产量、供需关系、价格、可支付性和营养健康方面。

  在我国,尽管近年来粮食产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增长率正在放缓,除大豆产量变化率外,谷物、小麦和玉米都出现了下降的情况。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产量和自给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气温升高和降水变化导致农作物种植区域发生变化,使粮食产量波动不定,并在不同地区引发粮食问题。降水变化是主要原因,而温度变化则对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产生影响。病虫害扩散范围扩大,作物生长受阻,导致粮食生产不稳定。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粮食进口贸易压力增加。

  为了减轻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我们需要根据当地和气候条件采取因地制宜的对策,包括保障耕地面积,稳定增产;加强农业系统的防灾韧性研究;重视适应极端气象条件的种质资源创制与储备;加强农业供应链的建设,降低粮食运输和供应成本;拓展粮食进口渠道,构建多元进口格局,减少粮食依赖,平抑价格波动,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供应的稳定性。

  在面临日益复杂的气候变化挑战下,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科研机构、农民和企业等各方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技术创新,为粮食安全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只有通过持续地努力和合作,我们才能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为人民提供足够的安全、健康的粮食。

来源:中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