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粮食安全 河北军粮 储备粮 粮食价格 质量检验 办事指南

首页 > 粮油市场 > 市场资讯

山东亮出粮食和储备“期中成绩单”

发布时间:2023-08-04 10:09:00来源: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今年,山东夏粮集中收购期间收购量预计在200亿斤左右。目前,全省纳入统计范围的规模以上粮食流通企业主体2358家,年均从生产者购进粮食760亿斤以上。

  “十四五”以来,全省各级粮食和储备部门牢记“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心系“国之大者”,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走在前、开新局”,贯彻落实《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坚持以《山东省“十四五”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为引领,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全省粮食和储备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据介绍,《山东省“十四五”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设置了五大类26项指标,经评估,其中:年粮食收购量等12个指标已达到或超额完成;省级区域性粮食应急保障基地等9个指标实施进度过半,预期2025年底前能够达到目标值;高标准粮仓仓容等5项指标需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十四五”末按期完成。截至目前,“十四五”规划已过半程,指标完成过半,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进展顺利、符合预期。

  扛牢政治责任

  完善制度体系确保粮食安全

  完善粮食调控储备体系。印发《关于完善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强化储备能力建设的通知》和《山东省省级储备粮动用方案》,调整优化地方储备规模总量、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新增省级储备粮27.45万吨,首次建立省级玉米储备。截至2022年底,全省地方储备粮规模704万吨,其中,省级储备粮103万吨,食用油储备7.69万吨。

  健全粮食购销流通体系。建立省级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省市县三级基金规模超6亿元,可融资增信超50亿元,“十四五”期间累计放贷83.5亿元。创新推广订单种植,全省发展订单740万亩。全方位开展粮食产销协作,与京、沪、苏、桂、闽等20多个省份签订粮食产销协作战略协议。培育发展多元经营主体,截至2022年底,全省粮食流通主体2300余家,2021年、2022年从生产者收购粮食4140万吨、3865万吨,年粮食流通量分别为1.59亿吨、1.63亿吨,全省粮食市场活跃、购销两旺,流通能力不断增强。

  健全监测预警和应急保障体系。印发《关于完善省级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工作机制的通知》《关于加强省级价格监测点备案管理的通知》,充分发挥全省105个国家级和733个省级价格监测点作用,提升粮食市场监测预警能力。全省设立应急加工企业302家、应急配送中心190家、应急储运企业210家,6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粮食应急保障企业名单,应急加工、应急储备、应急配送等各类型企业相互协同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推动粮食节约减损。粮食产后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新增粮食烘干能力3.3万吨/天、清理能力2.5万吨/时。发挥98.8万个农户科学储粮示范仓作用,覆盖区域内粮食产后损失率降低约5个百分点,年均助农减损约4.9万吨。利用世界粮食日、“齐鲁粮油”六进活动和短视频大赛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节粮减损、健康消费的浓厚氛围。

  强化政策引导

  推动建设粮食产业强省

  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十四五”期间争取财政资金2.77亿元,带动总投资13.39亿元,建设12个优质粮食工程省级示范项目,72款产品入选“中国好粮油”,连续两年排全国第一,为全省粮食产业转型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22年全省粮食产量5544万吨,年加工转化粮食8523万吨,加工转化率达154%;全省粮食产业工业总产值已达5500亿元,比“十三五”末增加1100多亿元,全省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特色粮食品种优势,实施“粮芯计划”,丰富粮食产业经济业态,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粮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集团达6家,过30亿元的企业40多家,过10亿元的百余家。

  打造“齐鲁粮油”新引擎。坚持“1+N+N”战略,多层次、全方位、矩阵式推进品牌建设。“十四五”期间先后赴西安、西宁、广州、太原、呼和浩特、南京和南宁等省会城市举办7场中国行推介会,与京沪苏浙粤等地企业开展产销对接活动,在上海齐鲁大厦常设展厅,首批展示20家企业带来的53款“齐鲁粮油”产品。推出宣传专刊、专栏和专版,制作播出宣传片、专题片、纪录片和科普动画片,举办花样面点大赛、互联网创新大赛和创新展以及“世界粮食日”宣传周、爱粮节粮短视频大赛等。组织百余家粮油企业参加中国粮食交易大会、13省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以及各大行业权威展会,制定和发布体现品质和特色的13项团体标准,遴选174款“齐鲁粮油”产品,授权38家企业61个产品使用“齐鲁粮油”商标,培育形成5个市级粮油公共品牌。2021年中国品促会评定“齐鲁粮油”品牌价值达681亿元,列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单“产业集聚区区域品牌”第一位;连续4年获“中国粮油影响力公共品牌”,2022年再获特别奖。2022年,30余家粮油加工企业入选“好品山东”名单。“十四五”期间,“齐鲁粮油”公共品牌带动140多家重点粮食企业新增销售收入500多亿元,销售辐射全国700多个城市,对推动全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求等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赋能

  集聚粮食产业发展智慧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和粮油副产物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西王集团玉米原料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香驰集团每年从废水中提取7种产品,年经济效益3000万元。

  发挥创新平台作用。充分发挥85家省级以上科创平台,尤其是小麦、玉米、大豆、高油酸花生油四大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作用,抓好项目科研,推动成果转化。

  实施标准引领。全省6家企业19项企业标准入选“粮油产品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山东省粮油检测中心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3项,牵头制定行业标准6项,牵头制定发布4项团体标准,制定发布行业标准2项。

  建设科创型人才队伍。截至2022年底,全省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098人,同比增加6.3%;高级技师、技师3024人,同比增加19.6%。创建国家级技能拔尖人才工作室4个,评选出86名专家建立省级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专家库,持续开展“千名博士进企业”行动,全省引进731名高层次人才。

  加大培训和咨询服务力度。围绕粮食和储备中心工作、重点任务,举办应急管理、信用监管、信息化建设等八大主题的培训400余场,培训7000余人次。举办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周,做好科技成果、科研团队、科研机构与企业需求“三对接”,近3年累计提供咨询6000余人次。

  发展职业教育,培育技能人才。举办山东省第六届粮食行业职业技能竞赛,300多名职工参赛,激发全系统人员比学赶超热情,2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10人荣获全国粮食行业技能拔尖人才,16人荣获全省技术能手。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积极推进产学研融合,搭建“两平台一实训”,培养粮油储藏、检测等专业人才7000余人;牵头成立山东省粮食职教集团,成功主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粮食安全与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

  强化基础建设

  打造粮食物流核心枢纽

  提升仓储设施功能。统筹谋划、系统推进,着力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粮食仓储设施体系,推广应用绿色仓储新技术,实施信息化、智能化监管。截至2022年底,全省粮食完好仓容4349万吨,其中应用环流熏蒸系统仓容2429万吨、粮情测控系统仓容2746万吨、机械通风仓容3022万吨,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793.2万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开展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省下达计划总投资9.28亿元,地方储备粮库绿色仓储升级改造和新建扩建仓容208万吨,截至2023年6月底,全省已完成投资5.6亿元,升级改造和新建仓容125.4万吨。

  发展粮食现代物流。济南、青岛、日照、滨州4市成为国家粮食物流核心枢纽城市,并与烟台、潍坊、济宁等共11市列入国家粮食物流节点城市。济南积极打造陆港型粮食物流核心枢纽,青岛、日照、滨州突出特色打造港口型粮食物流核心枢纽。

  聚焦“云物大智”

  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

  全面实现地方储备粮监管信息化。强化业务应用,全面提升储备库信息化管理水平。181个单位、362个库区实现了承储地方储备粮的仓内以及主要通道和重要作业位置的视频监控全覆盖。22个省级储备库、271个市县级储备库按国家和省最新规范完成粮库信息系统升级,293个成品粮存储点在省平台完成储备数据录入及视频监控接入。截至2023年6月底,省级平台采集实时货位信息3000余条,粮情数据65.7万余条,全面实现信息化监管。

  储备物资管理数字化。扎实用好应急资源管理平台,及时录入应急物资信息,做到数据完善、更新及时、账物一致。加大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力度,建立完善储备库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出入库、盘点、仓库管理、数据统计分析全方位升级。

  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联合阿里巴巴建成了全国粮食行业首个覆盖粮食产购储加销各环节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好粮有网”,构建起面向粮油加工企业以及上游供应商、下游批发零售业户和个人消费者的B2B2B2C电子商务平台。截至2023年6月底,平台入驻企业446家,上架商品7421款,全网交易金额超百亿元,发放网络应收贷约1.5亿元,逐步发挥互联网在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使产业互联网成为粮食产业发展的中枢和纽带。

  深化大数据创新应用。打造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粮食大数据的应用创新平台——“山东省粮食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为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加工者和消费者提供数据分析与查询服务,通过大数据推动粮食行业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截至2023年6月底,平台开放数据2393条,编发市场监测日、周、月、年报告1626份。

  理顺体制机制

  健全物资储备增强防风险能力

  健全管理机制。理顺储备体制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关键品类储备,切实增强防范抵御重大风险能力。修订出台《山东省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程序一预案两办法”,加强救灾物资规范化管理。近年累计调拨救灾物资近16万件,总价值3300万元。

  完善储备体系。优化储备布局,以省级中心库为依托,在烟台、潍坊等7市设立代储库,全面形成“1+7”省级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布局,打造省级救灾物资2小时运输圈。累计争取财政资金3700余万元用于充实各类储备,省级救灾物资最高达到25个品种41.24万件,总价值近6000万元。2023年,计划投入1.01亿元支持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进一步提升省级实物储备规模和保障能力。与11家救灾物资生产企业签订应急保障协议,产品涵盖各类应急物资20余种,应急状态下日产能达到13.7万件。

  提高法治能力

  推进监管方式创新

  深化粮食流通法治建设。严格落实新修订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正《山东省粮食收购管理办法》《山东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配合省人大财经委等部门制定出台《山东省反食品浪费规定》。制定《山东省粮食收购企业备案管理办法》。修订省市县三级粮食和储备部门权责清单。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取消粮食和储备系统相关证明事项,实现山东省政务服务平台一网通办。统筹推进法治建设,制定出台《粮食和储备行业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等,以及年度普法工作计划及责任清单,线上持续提升“互联网+法治宣传”工作效能,线下组织开展普法活动,发放宣传册、宣传袋3万余份。

  推进监管方式创新。扎实开展政策性粮油库存检查,组织16市交叉检查,建立《政策性粮食库存检查约谈通报制度》,督促发现问题整改。2021—2023年共检查省市县三级储备粮820.5万吨、储备油9.62万吨。持续开展夏秋粮收购、粮食流通统计调查制度执行、政策性粮食销售等专项检查,首次开展省级储备粮管理绩效评估,有力维护种粮农民利益和粮食市场流通秩序。扎实开展“利剑”“严监管强执法重处罚行动年”活动,严肃查处涉粮违法行为。“十四五”期间,全省开展夏秋粮收购检查1879次,检查收购主体2749个次,作出行政处罚40起,罚款304.56万元,充分发挥严监管震慑力。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互联网+监管”,积极开展粮食企业信用监管试运行工作,全省粮食企业已全部完成信用等级评价。认真做好“12325”监管热线管理工作,已办结国家局转办案件80起,实现零退回、零整改、零超期。

  强化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制定印发《山东省地方储备粮质量安全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完善监管制度。建立健全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推动省粮油检测中心及青岛、德州、临沂市质检站先后成为国家级粮油标准验证工作站。积极开展新收获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近两年检验各类粮食样品4.4万个。加强工作联动,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督促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严格落实出入库检验制度,严防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或进入政策性库存。“十四五”期间,省食药安委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评议等次均为A级,连续多年受通报表扬。

  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省委常委会及其班子成员和省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粮食安全职责清单分别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制定印发2022年度、2023年度粮食安全重点工作职责清单。调整优化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粮食安全指标。将地方储备粮和粮食流通监管风险防控、地方储备粮油管理和储存安全指标纳入16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面向未来,全省粮食和储备系统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强化储备、产业、供给、要素高质量发展方面持续用力,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为服务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贡献粮油力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山东力量。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