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粮食安全 河北军粮 储备粮 粮食价格 质量检验 办事指南

首页 > 粮油市场 > 市场资讯

广西: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夯实农业强区根基

发布时间:2022-10-19 14:53:00来源: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我国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国之大者’,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广西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和产销平衡区,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富民兴桂的头等大事来抓,牢牢树立‘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连年获得丰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1017日,党的二十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刘小明接受中国农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一直以来,广西各级各部门坚持从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系列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落实“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稳住农业基本盘,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全区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任务。”刘小明介绍,自治区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田长制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粮食生产工作,制定出台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粮食安全责任制规定实施办法,部署做好春耕备耕、早稻生产、大豆油料生产、防灾减灾等具体工作,持续树牢信号不变、要求不松、支持不减的鲜明导向,构建形成推进粮食安全工作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

  “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将粮食安全列入设区市绩效考核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推进耕地保护,确保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刘小明进一步介绍,广西出台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实施意见,全区范围推行五级“田长制”,落实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建立综合监测监管快速反应机制和“田长+检察长”依法治田协作机制,推进耕地保护田长制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开展耕地保护系列专项行动,将耕地撂荒治理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每半年开展一次摸排,扎实推进撂荒耕地治理,撂荒耕地恢复后主要用于粮食生产。

  今年以来,广西先后克服低温冰冻、暴雨洪涝、台风等气象灾害不利影响,全区早稻种植面积达到1216万亩以上,同比增加4.7余万亩,获得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夏粮播种面积、单产、总产持续保持“三增长”,增幅均超全国一个百分点以上;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3.05万亩,超过国家下达面积任务3.05万亩,基本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全年粮食丰收在望。

  “粮食生产,只能进,不能退。”刘小明表示,抓好广西农业和粮食生产,不仅是广西的政治责任和使命,也是广西立足自身条件和优势,闯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乡村振兴道路的战略基础。

  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要保证粮食的长久安全,归根到底要有稳定可靠的生产能力。对此,广西上下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既要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也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坚持两手抓、同向发力。”刘小明指出,广西人均占有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自然禀赋条件受限、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耕地保护任务十分艰巨。多年来,在严格“保红线”上做到了三个不减少,即耕地面积不减少、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连续20年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近年来,广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断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大力实施粮食安全保障、基础设施提升、现代农业支撑等10项工程,完善农田水利、机耕道路等配套设施,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刘小明介绍:“广西在耕地保护、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显著改善了粮食生产条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目前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65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53.7%。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大大提升了农田防灾减灾能力,促进了土地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经营。在全国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管理工作激励评价中,广西在19个非粮食主产区中排名第2。”如今,行走在八桂乡野间,处处可见“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综合性农田亮丽风景线。

  广西积极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和管理工作,全区104个任务县所有地块数据已全部上图入库、建档立卡。落实“四良”驱动粮食稳产增产,全区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实施水稻玉米高产攻关,加快水稻防寒育秧、水气平衡、合理密植、“三控”施肥和玉米“一增三改”、重施攻苞肥等高产高效技术推广,创建百万亩高产示范片,力争2022年粮食单产水平提升2%。推广应用适宜广西双季稻区的新机具、新技术,全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达到83%以上。

  广西野生稻、栽培稻、甘蔗、糯玉米种质资源分别占全国保存总量1/21/61/21/3。“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的重要指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坚持以‘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相结合,推动粮食稳产增产。”刘小明表示,广西充分发挥丰富的种质资源优势,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实现了品种创新数量和质量双突破。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数量连续3年全国排名第一,玉米品种创新打破了国外品种长期垄断格局,高油高蛋白玉米品种创新选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延长粮食产业链,让农民种粮增产增收增效

  立足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大食物观和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着力推进粮食区域结构、种植结构、品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动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刘小明表示。

  “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在更高水平上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持续增加种粮农民收入。”刘小明表示,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粮食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做优粮食加工,打造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粮食全产业链,强化农民利益联结,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这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好路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快推进粮食全产业链发展行动,实施粮食品种品质品牌和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两大提升行动”,2021年全区入统企业粮油加工业总产值逾1284亿元。以大米为主要原料的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南宁老友粉等优势特色米粉加工业迅猛发展,其中2021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501.6亿元,预包装螺蛳粉销售收入达到151.97亿元,同比增长38.23%。同时,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稻田文化产业,合理布局创建一批集水稻生产、农耕文化、稻田画艺术、休闲旅游、产品加工和品牌创建于一体的稻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广西龙胜、灌阳、南丹、象州、宾阳等县打造的一批稻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人们农耕体验和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粮食产业链条的纵深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广西探索推出散户拾耕、村集体统耕、经营主体转耕、社会化服务统耕等四类治理撂荒模式,并启动耕地占补平衡3年攻坚行动,推动宜粮则粮、宜特则特、能种尽种、应种尽种。

  依托四化同步、城乡融合,把粮食增产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综合施策促进农民增收,促进了广西不断刷新粮食增产增收的纪录。2020-2022年早稻面积产量连续3年增长。2021年粮食单产创历史新高,一产增加值增长8.2%,创23年来新高;连续两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9.4%,居全国第4位。

  “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农业强国,粮食安全是底线任务,让农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广西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加快建设农业强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刘小明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来源:中国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