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粮食安全 河北军粮 储备粮 粮食价格 质量检验 办事指南

首页 > 粮油市场 > 市场资讯

提升“七个能力”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04-21 17:32:00来源: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粮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扩大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十四五”时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粮食产业必须立足以我为主的战略基点,强化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保障,坚持数量质量并重,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统筹开展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六大提升行动”,在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着重提升“七个能力”,全面提高粮食供给质量和产业发展水平,维护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始终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图片
  一、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
  粮食收储调控的关键,是妥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供给和需求、常态和非常态的关系,使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打好“组合拳”,更好实现粮食供需动态平衡。一要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一方面,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拓宽农民售粮渠道;另一方面,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发挥好政策托底作用。二要加强粮食储备管理,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体系,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强化中央和地方储备协同运作,使储备更好地调控市场、保供稳市、稳定预期。三要健全粮食市场体系,打通粮食大宗现货交易“主动脉”,畅通粮食零售“微循环”,发展粮食电子商务、线上零售等新业态,构建商流与物流、传统交易与电子商务、期货与现货有机结合,运行规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
  二、提升粮食现代流通能力
  “北粮南运”“外粮内运”是我国粮食物流的基本特点。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力度加大,粮食生产进一步向主产区集中,消费加快向城市群集聚,跨省流通量将不断增加,粮食来源、品种、运输方式等也将更加复杂多变,对粮食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时期,一要提升粮食物流能力,以“四横”“八纵”粮食物流通道为重点,加强中转仓容、散粮接发等设施建设,提升铁路集疏港、内河转运等多式联运水平,促进储备仓库、运输工具和中转设施之间高效衔接,完善粮食集并、中转和分拨功能,提高跨省粮食调运和进口通道衔接能力。二要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在补充储备仓容缺口的同时,大力推进高标准粮仓建设,实施粮食绿色仓储提升工程,重点支持浅圆仓等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仓储设施建设,提升仓储现代化水平。三要增强粮食应急保供能力,适应逐级保障、层级响应、小灾省域内自救、大灾区域救助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需要,分级构建应急物流服务网络。在重点城市群增强跨区域应急调运能力,在重点城市提高粮食应急运输协同保障能力,在灾害易发频发、欠发达等地区,提升市、县仓储和中转配送能力,打通“最后一公里”配送网络。
  三、提升优质粮食供给能力
  粮食供给要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由“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的美好需求。一要提升粮食品种品质品牌,推进“优质优价”市场化订单收购,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引导发展优质粮食生产,以“好粮油”系列标准为引领,全面提升产品品质。推进品牌培育和整合,打造更多优质粮食品牌。持续办好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区域性交易会和洽谈会,深化粮食产销合作。二要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全国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强化收获粮食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安全风险监测,严格粮食质量安全管控制度。逐步建立覆盖产购储加销全链条的“好粮油”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和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三要实施粮食节约减损行动,促进节粮减损关键装备示范应用,加强粮食烘干、清理等产后服务,完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散粮运输服务体系,鼓励粮油适度加工,提升粮油产品出品率、副产物综合利用率和饲料转化效率,广泛宣传粮食健康营养消费知识,引导公众养成科学合理膳食习惯,严控粮食全链条损失浪费,构筑“无形良田”。四要加快主食产业化发展。坚持优质营养、健康美味、经济方便,加快主食产业发展,促进粮油产品供给多元化、功能化,畅通主食储存、运输、终端销售渠道。
  四、提升粮食产业核心竞争力
  粮食产业要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做大做强做优“舌尖”上的产业。一要优化粮食加工结构,统筹推动粮食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积极引导粮食加工规模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增加绿色、优质、特色、营养产品供给。加快发展全谷物食品,鼓励发展杂粮加工,坚持多油并举。二要完善粮食加工布局,引导优势粮食产区适应粮食消费需求,建设优质粮源基地。鼓励产粮大县发展粮食就地加工和特色加工。引导粮食主销区大型城市布局以口粮为主的加工产能。支持粮食产销平衡区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布局特色粮食加工。引导关键粮食物流节点布局加工产能,提高粮食产品调拨转运效率。三要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鼓励和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带动力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粮食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鼓励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深化协作,带动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四要发展粮食产业集群,结合资源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建设一批要素集聚、产能集中、结构合理、链条完整、带动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优势特色粮油产业集群。
  五、提升粮食产业发展活力
  以“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理念,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创新粮食产业发展业态。一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推动粮食产业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以产粮大县为主体,发展一批粮食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典型。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粮食生产与消费需求、口粮加工需求相匹配。二要大力发展粮食循环经济。加强粮食副产物综合、全值和梯次利用,鼓励开发具有特定营养功能特性、高附加值的多元化产品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产品。鼓励粮食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三要创新粮食产业发展业态。鼓励跨领域配置粮食产业和其他现代产业要素,挖掘粮食产业经济新增长点。规范发展虾稻共生、蟹稻共生等“种养结合”模式。发展文化科普、工业旅游、加工体验、产品个性化定制等。推动粮食产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六、提升粮食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要把创新摆在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促进粮食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一要加强粮食产业科技创新。加强粮油加工、仓储物流、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创新,重点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粮食质量快检、环保干燥、清杂和高效加工等设备,引导实施加工设备智能改造、绿色改造,强化粮机装备制造信息化应用能力。加大关键粮机装备的自主研发力度,支持符合首台套研发、制造和示范应用标准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二要建立健全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化运作的粮食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国际交流合作,打造国际粮食合作新平台。三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健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数据管理,提升储备动态监管、应急指挥调度、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粮食质量安全追溯、粮食企业信用监管、粮食产业创新服务等能力。四要深化人才创新发展。统筹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选拔10名左右领军人才,建设高水平粮食科研团队,培育选拔50名左右优秀青年拔尖人才、100名左右技能大师和1000名左右中青年专家,建成一支素质强、结构优、数量足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七、提升粮食安全治理能力
  强化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制度政策的综合落实,健全法律法规,提高监管水平和风险预警能力,切实维护粮食市场秩序,守住管好“天下粮仓”。一要完善依法治理。坚持依法管粮,加快推动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营造粮食产业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加快实现粮食安全从政策治理向法治治理转变。二要强化监管考核。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企事分开的原则,建立健全分类分级监管机制,加强粮食市场化收购监管和政策性粮食监管,充分发挥12325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监管热线作用,切实维护粮食流通市场秩序。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压紧压实保障粮食安全各方责任,实施中央储备粮管理和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情况考核,确保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三要构建粮食监测预警体系。加强专业团队和专职机构建设,建立粮食收购、储存、物流、加工、销售等数据采集、分析和发布体系,强化预期管理和信息引导,提高服务决策、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规划建设司司长)
  来源:2022年第4期《中国粮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