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粮食安全 河北军粮 储备粮 粮食价格 质量检验 办事指南

首页 > 粮油市场 > 市场资讯

夏收麦市量增价涨,后市或仍高位运行

发布时间:2021-10-11 14:34:00来源: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与上年同期相比,今年夏收小麦市场运行特点有所翻新。主产区各省均未启动托市收购,小麦收购全部为市场收购,且收购量同比增加。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小麦价格虽也跌宕起伏,但整体行情稳中上行、重心上移。

  市场监测显示,截至9月30日,主产区制粉企业普通小麦进厂价在2580—2620元/吨,较6月初上涨80—110元/吨,较上年同期上涨150—200元/吨。

  6—9月全国普通小麦主产区市场交易均价

1111.png 

  进入10月份以后,国内小麦市场将步入一个相对平缓时期。集中收购的结束,预示着行情的驱动要素将由前期市场收储的多少和快慢逐步向以消费能力和供给密度为主导转移。受成本驱动加之需求处于相对旺季,预计四季度小麦价格预期将仍会以稳为主、高位运行,但由于小麦市场供给充裕,加之国家保供稳价力度较强,价格大幅波动的几率也不会大。

  一、夏收小麦收购市场量增价涨 

  今年夏粮市场购销十分活跃,制粉企业、饲料企业、储备企业和各类贸易商纷纷入市收购,收购量同比增加。不同阶段麦市行情虽也有涨有跌,但市场重心整体上移,麦价高位运行稳健。分月份看:

  6 月份,主产区新麦收购价格高开高走。随着多元主体积极入市,小麦收购市场活跃。与此同时,华北大范围降雨对处于收割期的小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加重了市场对新麦品质担忧情绪,农户惜售心理增强、多元主体争抢粮源,推动新麦价格一路高开高走,质优新麦几乎一天一价,在短短时间内出现快速拉升行情。

  6月30日,河北石家庄制粉企业新普通小麦进厂价为2580元/吨,山东济南为2570元/吨,河南安阳为2560元/吨,江苏徐州为2570元/吨,安徽宿州为2540元/吨,较月初上涨20—60元/吨。

  7月份,主产区新小麦市场购销趋于理性。由于阶段性市场供强需弱压力较重,小麦价格稳中显得偏弱运行。中下旬强降雨天气对小麦市场购销及流通虽产生一定影响,但整体影响不大,小麦价格也并未因灾而出现上涨。

  7月30日,河北石家庄制粉企业普通新小麦进厂价2540元/吨,山东济南2530元/吨,河南新乡 2520 元/吨,江苏徐州 2540元/吨,安徽宿州2510元/吨,较上月同期回落30—40元/吨,主产区普通小麦价格已全线落入2600元/吨以下的位置。

  8月份,国内小麦市场价格上涨明显。上旬受疫情反复与暴雨内涝等因素叠加影响,主产区小麦价格普遍上涨且涨幅明显。但进入中旬以后,随着小麦价格突破2600元/吨关口,基层售粮情绪反弹,市场小麦流通增多,小麦价格随之呈现阶段性高位调整。

  8月30日,河北石家庄制粉企业普通新小麦进厂价2600元/吨,山东济南2580元/吨,河南郑州 2580 元/吨,江苏徐州 2570元/吨,安徽宿州2580元/吨,较上月同期普遍上涨60元/吨。

  9月份,小麦市场价格稳中偏强运行。受双节效应影响,制粉企业小麦采购增加,再加之市场质优粮源同比偏紧,小麦市场价格大多维持高位有涨的态势,华北地区小麦价格2600元/吨也不再是“坎”。

  9月30日,河北石家庄制粉企业普通新小麦进厂价2610元/吨,山东济南2600元/吨,河南郑州 2590 元/吨,江苏徐州 2590元/吨,安徽宿州2580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10—20元/吨。

   二、夏收小麦市场运行特点翻新 

  第一、夏收小麦全部为市场化收购。今年夏粮收购,小麦价格高开高走。上市初期,收购均价在1.25元/斤左右,比去年同期高8分钱;后期虽有阶段性小幅波动,但整体上涨态势没有改变。当前主产区制粉企业达标小麦收购价1.26-1.31元/斤,明显高于最低收购价水平。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粮食市场自2004年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已实施了17年。而今年夏粮收购期间,未启动托市收购,粮食收购全部为市场收购,这也是多年以来首次出现的情况。

  第二、集中收购数量同比高于上年。据了解,今年夏粮市场购销十分活跃,制粉企业、饲料企业、储备企业和各类贸易商纷纷入市收购。虽然今年夏收最低收购价收购未能启动,但主产区集中收购期收购数量仍然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截至9月25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5651.6万吨,较2020年夏粮收购结束时5484.6万吨增加167万吨。据了解,夏收期间河南、江苏等省份的个别地区因洪涝、新冠肺炎疫情等,收购受到一定影响,不过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应对,整体收购进度基本未受影响。

  第三、小麦市场优质优价特征明显。受收获期降雨及暴雨内涝等多种因素影响,今年夏收小麦市场以质论价、优质优价市场特征表现明显。不同质量的小麦购销冷暖不一,价格泾渭分明。毒素超标的小麦无人问津,价格较低;毒素不超的麦子遭遇哄抢,价格坚挺。据了解,夏收期间主产区质优小麦要高于雨后小麦0.03-0.08元/斤,华北黄淮海地区平均价差超过0.06元/斤。

  市场反映,由于今年收割期多地出现降雨天气,饲用小麦粮源从南到北范围较广,数量较大,饲料用粮采购选择余地也大。据市场反映,夏收期间饲料企业在饲用小麦粮源充足的情况下,基本退出了与符合面粉加工、政策性轮入标准小麦的争夺,饲料用小麦和面粉小麦几乎成了完全独立运行的两个市场。

  第四、储备采购引领阶段市场行情。今年各级储备轮入采购不仅动手较早,收购积极,4月份以来中储粮就频频发布2021年新小麦竞价采购交易会。另外今年地方粮库空库量也较大,政策性轮入刚性需求较强。据市场反映,整个集中收购期内,各级储备粮轮换及增储收购基本就没有间断。

  受疫情的影响,为保供稳价的需要,今年中央及部分省份地方储备小麦规模较去年增加。由于储备库收购质量较高,小麦价格大都高于市场价格,对小麦市场具有较强的支撑力。有市场人士认为,在今年主产区均未启动托市收购的情况下,各级储备粮轮换、增储采购基本上成为引领和支撑新麦阶段性市场行情的风向标。

  第五、玉米小麦差价不断缩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玉米小麦价格倒挂、大量小麦进入饲用领域,是拉动小麦市场购销火爆、支撑小麦价格走高的关键因素之一。但随着稻谷去库存力度加大,进口玉米及高粱、大麦等玉米替代品供应充足,玉米价格便踏上了下跌之旅。

  进入9月份以来,新玉米上市空头持续发力,而小麦价格却相对坚挺,导致玉米小麦之间的差价不断缩窄,部分地区已出现持平或顺差,小麦饲料替代前景缩窄。9月下旬,华北地区深加工玉米进厂均价2569元/吨,普通小麦均价2598元/吨,小麦玉米已顺差29元/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9月份预计,2021/2022年度国内小麦饲料消费和损耗为360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200万吨。

  第六、夏收期间政策拍卖基本暂停。为给新麦市场营造良好的收购环境,国家于5月上旬停止了临储小麦竞价交易,目的是合理引导市场预期,鼓励多元主体积极入市收购,为新小麦收购让路,为市场腾出更多的空间。

  夏收期间,国家进行了定向超标小麦拍卖销售,拍卖年份2013-2016年,底价1900元/吨,远低市场新麦收购价格。不过由于这些小麦都是超标小麦,多定向留入饲料、工业企业,对市场雨后麦、毒素超标小麦有影响,而对高质量小麦影响相对有限。

  三、后市小麦价格或仍高位运行 

  按以往年惯例,进入10月份,国内小麦市场将步入一个相对平缓时期。今年的小麦市场与上年有所不同,由于收购成本较高加之需求处于相对旺季,预计四季度小麦价格仍将会高位运行,但价格大幅波动的几率也不会大。

  市场支撑因素: 

  一是今年小麦收获期,主产区多个区域遭遇异常天气,小麦质量受到影响,市场质优小麦数量相对减少。与此同时,今年夏收以来小麦高开高走,致使大部分贸易企业建立库存的成本较高。据华北部分贸易商反映,质量较高的小麦前期建仓基本在2500元/吨左右,后来高点达到了2520-2560元/吨。以此价格测算,目前仓储贸易企业的储粮成本也基本在2600元/吨的水平附近。

  二是后市面粉市场进入全年需求旺季,制粉需求将会增加,小麦消耗将会加快。尽管玉米价格较前期回落幅度较大,玉米小麦差价缩小,但由于质量原因今年饲料小麦体量较大,小麦饲用的数量仍会处于较高位置。

  三是进入10月份以后,小麦市场将迎来一个较为敏感的时间段。今年夏粮收购,小麦价格高开高走,上市初期,收购均价在1.25元/斤左右,比去年同期高8分钱;后期虽有阶段性小幅波动,但整体上涨态势没有改变。当前主产区制粉企业达标小麦收购价1.28-1.32元/斤,明显高于最低收购价水平。为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市场预计国家对明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或会有所上调。

  市场抑制因素: 

  一是小麦市场整体供给相对宽松,市场调控既不缺粮源,也不缺手段。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21/22年度我国小麦供给总量为14507万吨,消费总量为14554万吨, 当年新增供给与需求连续第二年存在缺口,有利于消化较高的粮食库存。但需要指出的是,现有库存水平可满足一年以上消费,小麦供给有充足保障。

  二是临储小麦拍卖交易将会择期启动。初步统计,2021年托市小麦累计成交达到2778万吨,目前国家临储小麦剩余库存数量预计仍在4700万吨以上。市场认为,随着夏粮集中收购期的结束,临储小麦常规性拍卖交易将会择期启动。

  三是小麦进口数量同比增加。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8月份我国进口小麦71万吨,同比增幅8.1%。今年1-8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小麦696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幅39.7%。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21/22年度我国小麦进口量为800万吨,仍为近十五年以来的第二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