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粮食安全 河北军粮 储备粮 粮食价格 质量检验 办事指南

首页 > 粮油市场 > 粮储新闻

基于产需平衡的贵州省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6 15:47:00来源: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战略问题。粮食问题又集中表现在生产与消费的平衡状态,粮食产需变化趋势及其对策建议,是粮食问题研究的重要方向。就贵州粮食安全而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贵州粮食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因此,探索与研究贵州粮食产需变化趋势,对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粮食产量及制约因素分析粮食总产量增幅放缓。党中央、国务院把农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各项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相继出台,贵州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粮食总产量2000年开始跨进1100万吨的台阶。近年来,贵州粮食产量增幅逐步放缓,2016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264万吨后出现微幅下降趋势。总的来看,贵州粮食产量在1100万吨上下波动。

  制约粮食产量增长的因素分析。一是可开发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不足。贵州省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58.07%是裸岩石砾,难以利用,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可供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不少地方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和污染现象严重,耕地质量总体下降。二是粮食单产水平较低。贵州粮食单产的总体水平依然比较低,与国内粮食单产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但同时也表明贵州省粮食单产提高的潜力还很大。2019年贵州粮食单产为260公斤/亩,全国单产平均水平为381公斤/亩。三是粮经比下降。近年来,贵州省实施大扶贫战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是必然的战略选择。由于种粮成本高,农民种粮收益较低。因此,需要对比较收益较低的粮食产业进行调整,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不断降低,进一步加大了粮食增产的难度。四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贵州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5个百分点。由于农村工作条件差、生活艰苦,农业收益较低对人才缺乏吸引力,贵州省农技人才缺失,农业基础推广队伍不足。五是农业从业人员流失。贵州省目前有近700万劳动力外出务工,其中不仅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包括大量农业生产必需的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导致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低龄化、素质弱化。

  粮食需求量及影响因素分析粮食需求量逐年提高。贵州省粮食消费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19年的粮食消费量较2004年增加了272万吨。从粮食消费用途来看,贵州粮食需求量是由口粮、饲料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等构成。近年来贵州口粮消费量呈现稳中略降的趋势。2019年口粮年消费量为640万吨,较2004年减少100万吨。饲料用粮占粮食总消费量的比重不断增加,2019年饲料用粮为630万吨,较2004年增加184万吨。贵州工业用粮以酿酒用粮为主,占工业用粮总量的80%以上。工业用粮增速加快,2019年工业用粮比2004年增加466%。种子用粮占粮食消费量的比重较低,为1%~2%之间,2019年种子用粮为25万吨,较2004年减少7万吨。

  粮食需求量影响因素分析。一是人口总量持续增加。贵州省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到2019年末常驻人口总量达到3622.95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4.1%,因此,人口增长直接带动了贵州省粮食需求量的刚性增长。二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长。居民收入增加,对于粮食的消费量也在不断增长。此外,深加工产品的消费比重增大,而这些食品需要更多的粮食转化,从而推动了粮食消费量的增长。三是消费结构转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变化,肉蛋奶等其他副食品消费趋增。另外,贵州省酿酒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带动了工业用粮的比重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对粮食间接消费需求相对较高,城镇化的推进也进一步增加了粮食间接消费。粮食直接消费减少而间接消费增加,促进总粮食消费量刚性增长。

  粮食产需缺口不断扩大2019年,贵州粮食产需缺口为489万吨,相比2004年增加361万吨。粮食自给率也由2004年的90%下降为68.45%。从粮食消费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贵州城镇常住人口短期内仍将保持增长势头,带动粮食消费的刚性增长,受消费升级影响,粮食转化消费也将会维持在较高水平,粮食总消费量呈平缓增长态势。从粮食生产看,受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贵州粮食产量难以大幅增加。综合来看,一方面粮食消费增加,一方面粮食生产难以实现跨越,贵州粮食产需缺口仍面临不断加大问题。为保障省内粮食供应,贵州省从省外购进的粮食近两年接近600万吨,通过省外购进粮食以达到输入性平衡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对贵州省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决定粮食供给的基础,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解决好耕地问题,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深入宣传土地管理法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土地资源省情,增强各级政府及广大干部群众依法保护耕地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依据省政府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守耕地红线,坚持占补平衡,坚定不移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二是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抓好种子资源库建设,培育和推广适应能力更强的农作物新品种,推动粮食单产水平和粮食品质的持续提升;多渠道筹措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改善耕地质量、提升抗灾能力、提高粮食产能、智慧农业发展有机结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好先进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和人才不足等问题。

  提升粮食储备调控能力。贵州省粮食产需缺口不断扩大,以后将更多地依靠购进主产区粮源保障省内粮食供应,因此构建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是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一是改革完善粮食储备体制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粮食储备制度,对储备品种、结构、布局进行合理调整,提升储备效能;基于贵州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及粮食市场波动情况,探索建立储备粮灵活有效的市场吞吐机制;构建省市县三级政府储备、加工企业社会责任储备、重点粮油批发市场商业库存相互补充、功能完善的储备体系。二是积极推进“引粮入黔”。建立粮食产销合作激励机制,搭建服务平台,调动企业参与产销合作的积极性;积极创新产销合作形式,充分利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统一平台,探索通过物联网、电子商务、期货等新途径开展产销合作,丰富该省与主产区产销合作的内涵;加强对粮食产销合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搞好运输保障,落实贷款资金,积极创造有利于粮食产销合作的环境和氛围。三是完善粮食市场体系。积极培育贵州省粮食交易市场,重点抓好省、市、县三级粮油批发市场的建设,提高市场功能,构建有序的市场网络;建立健全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和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执法,并依法规范各类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四是加强粮食市场监测。调整充实粮食市场监测点,优化区域布局,提高监测信息的代表性和报送工作的连续性;强化粮食市场监测预警队伍建设,加强市场监测预警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构建新型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做好市场分析和预测预判,为政府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和政策措施建议。

  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产业强、粮食安”,粮食产业链条越坚韧、布局越完善,粮食安全基础就越牢固。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贵州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将广大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二是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以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为抓手,依托特色优势资源,促进粮食全产业链发展,实施“五优联动”,更加有效地拓展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利益链,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实现粮食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多元化服务主体的培育,提升服务能力;优化整合财政资金,加大农业社会化服务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支持,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小农户。

  促进流通环节节粮减损。做好粮食流通环节节粮减损工作,减少粮食产后收购、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的损失浪费,是增加贵州省粮食有效供给、保障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一是做好粮食仓储管理工作。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储粮条件,采用先进储粮技术和设施设备,有效降低粮食损耗,宣传科学储粮知识,提高农户储粮水平。二是减少粮食流通损耗。加快发展以散装、散卸、散存和散运为特征的“四散”化粮食现代化物流体系,搭建全省粮食物流信息平台,加强运输中转、接收、发放和检测等配套设施建设,严格执行粮食装卸作业标准,减少包装破损、装卸泄漏抛洒、运输途中撒落等造成的粮食损失。三是倡导节约,引导消费。大力开展社会倡议活动,宣传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健康用餐的消费理念,引导广大餐饮企业做好加工、经营、消费等环节的节约粮食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来源:粮油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