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粮食安全 河北军粮 储备粮 粮食价格 质量检验 办事指南

首页 > 冀粮政务 > 冀粮文化 > 河北粮仓

河北粮仓

发布时间:2022-08-16 17:28:00来源: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仓廪实、天下安”乃千年古训,积谷储粮是历朝历代政权定国安邦的重要经济手段,历史上把粮食储备分为官仓和民仓,以备食禄、战争和赈灾之需,采取“谷贱时增其价而籴,谷贵时减其价而粜”,粮仓在调剂余缺、稳定粮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粮仓建设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制度也日趋完善 

  据考古勘测,我省武安市磁山粮仓距今 7800 年,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粮仓。磁山粮仓的发现,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太行山东麓的先民,基本上完成了由游牧向定居生活的转变,生产的粮食除了满足全体成员食用外,将多余的粮食储存起来,以备灾荒。 

  有关粮仓的文字记载始于商朝,商纣王后“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仓”,说明商朝晚期的国家粮仓就在河北省一个叫巨桥的地方。粮仓一般设在距离都城较近、交通方便的地方。周朝设置了遗人的官职,专门管理国家粮食储存。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在各州郡建立粮仓,主要用于田赋粮食的收纳、转运和赈济。唐朝设收纳粮租、供应官僚俸禄的“正仓”。 宋朝实行“和籴”,景德三年(1006 年)河北立“常平仓”。元丰五年(1082 年)河北籴便司在瀛(今河间县)、定(今定州市)等州设仓,和籴军粮。明朝在京都和各卫所设军储仓,在天津及通州设左卫仓,在北京设 37 个卫仓。清朝仍沿用常平仓法,乾隆十三年(1748年)直隶省“常平仓”储额 215 万石。 

  民国时期河北省所属各常平仓改为义仓。1937 年日军入侵河北,设天津、北平、唐山、沧县、保定、石门等仓库,抗战胜利后,这些仓库被国民党河北省田粮处接收,设聚点仓 13 个、集中仓 37 个、收纳仓46 个。 

  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和晋察冀边区根据地公粮储存主要由各村分散到户保管,巩固地区集中储存,以挖窑洞和地下埋藏为主。1942年开始,在巩固区设立临时粮站,抗战胜利后公粮实行集中保管,在交通沿线及供应点周边村庄建立较大仓库。 

  解放战争开始,国民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解放区存粮又恢复分散保管方法,在巩固区保留分库或联合式“子母库”,在游击区分散坚壁。 

  1947 年转为战略反攻后,粮食保管由分散转为集中,冀中行署在交通便利、收支数量大的中心地区设立县粮库。冀东行署建立“蜂窝式”的联合粮库 121 个,分散粮库 76 个。热河省建立省、专、县三级粮食仓库,仓容 50-100 万公斤。平津战役后,解放区利用公产、公房、祠堂、庙宇及民房等建立较大的粮库,冀东行署建大库 9 个、中库 13 个、小库57 个,冀南行署在交通要道重点县建库,每个粮库存粮 150 万公斤左右。 

  中国近代由于粮食生产水平低,加上战乱影响,产量很低,粮食严重短缺,粮食储藏技术及仓房的建设发展迟缓。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仓容量仅有 126 亿公斤。大多数仓房非常简陋,为砖木结构和竹木结构,每栋仓容量只有 3—6 万公斤,还有部分仓房是利用改造的祠堂、庙宇储粮,储存条件较差。1949 年 8 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迅速建立各级粮库的指示》,在铁路、公路及沿河重镇建立仓容为 250-1000 万公斤的区粮库,各区粮库在重点县设 100-250 万公斤的分库。1950 年河北省粮食局在 10 个专区、49 处建造砖、石、木结构的“简易仓”和“民俗仓”667 间。 1951 年在京广、石德铁路沿线的 6 个专区、25 个城镇建地槽式通风仓,同时把 9000 间公房改造成地槽式通风仓。1953 年 1 月成立河北省粮食厅,全省共有粮库 456 个,总仓容 4.29 亿公斤。1954 年建设大中型供应库、中转库和储备库,粮库总数达 943 个,仓房仓容 7.8 亿公斤。 

  1955—1960 年,学习引进了苏联机械化房式仓,即“苏式仓”。砖墙,5—10—5 米三跨木屋架,3 米开间,廒间长 54 米,檐墙堆粮高 2—2.5米,斜堆,廒间仓容 2500 吨(当时号称 250 万公斤大仓)。1964—1974 年间根据战备要求,粮库以“隐蔽、分散、靠山、机动”为建设方针,在一些山区、偏僻地域建设了一批粮仓,同时在全国也建造了一些小型的砖木结构房式仓和“土圆仓”。在豫、陕、晋、蒙等地修建了一批地下喇叭仓、窑洞仓,这些仓因地制宜,造价低,储粮安全稳定,形成了我国储粮仓型的一大特色。1970 年后,为解决储粮急需,我省推广黑龙江省明水县一把草一把泥建设土圆仓的经验,到 1978 年土圆仓容量达 15 亿公斤,后因寿命周期短,维修量大故逐步停建。 

  1975—1983 年主要仓型仍是房式仓,砖墙承重,混凝土地面,装粮高 3—3.5 米,采取的主要是屋盖结构:钢筋混凝土组合屋架、钢筋混凝土门式钢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拱板顶等。期间,我省邯郸等地建造了单仓容量 10 ~ 15 万公斤的砖圆仓;唐山地区和秦皇岛市的卢龙县建造与输送机械配套的组合砖圆仓;遵化县创建容量 500 万公斤的葵花仓;保定、石家庄市仿建起 7 组葵花仓,每组最大仓容 750 万公斤;张家口地区和石家庄市建成由输送机械配套的大型“围壁组合仓”,张家口地区建造了容量 1.75 亿公斤的拱型仓;这些仓型在河北省建仓史上属首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省粮食生产和仓储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总结经验、调整布局、优选仓型,以适应粮食库存大量增加的需要。1979 开始,粮仓建设采取新建与扩建相结合,大修与改造相结合,重点对 50 年代建的苏式仓和 60 年代建的小型拱仓及简易仓进行大修与改造,推广大跨度、高存粮面的房式仓。 

  根据农业和粮食的发展状况,国务院于 1983 年 11 月批准了粮食仓库、棉花仓库、水果仓库的“三库”建设,这是自“苏式仓”之后的一次统筹规划的大规模粮库建设,其中用于粮库建设的基建投资 16.5亿元,建设总仓容 1500 万吨。仓型仍以房式仓为主,结构多为砖混结构,装粮高度一般为 4.5 米至 5.0 米,仓房跨度以 18 米、20 米为主。 

  1984 ~ 1986 年,邯郸、石家庄、沧州等地建成机械通风仓 8 座,仓容1500 万公斤;邢台和石家庄市建成仓容 1000 万公斤的楼房仓;保定建成仓容 200 公斤的机械化钢板筒仓。这些仓房的改建和新建,大大提高了仓库现代化水平。到 1988 年全省库站总数 2629 个,仓容 64.41 亿公斤,其中:房式仓 39.95 亿公斤,占 61.9%;苏式仓 5.09 亿公斤,占 7.9%;拱型仓 1.7 亿公斤,占 18.1%;简易仓 4.8 亿公斤,占 7.7%;砖圆仓 1.57 亿公斤,占 2.4%;地下仓 0.91 亿公斤,占 1.4%;钢板筒仓 0.39 亿公斤,占 0.6%。 

  1992—1997 年,为促进粮食流通,提高仓储作业机械化程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在全国兴建了 18 个机械化骨干粮库,是中国粮仓建设史上的一个新起点,河北省粮食局直属机械化粮油储备库是其中之一,占地面积 260 亩,仓容 5 万吨,铁路线 1.8 千米,是当时全省仓储设施条件最先进的储备库。 

   1996 年,我省发生特大水灾,粮食仓房设施损 毁较重,内贸部、省计委安排我省两批水毁建仓任务 4.34 亿公斤,涉及101 个库点,是投资最多,任务最重的一年。 

  1998 年至 2001 年,国家共安排河北省国家储备粮库新建、扩建项目 86 个,建设仓容 32.95 亿公斤,总投资 16 亿元,主要提升粮食仓储能力,推广电子测温、环流熏蒸、机械通风等储粮新技术。2001 年我省安排 30 个省储库新建或扩建项目,利用贴息贷款 1.35 亿元,建设仓容 4.5 亿公斤。这两次建设仓型以房式仓为主。 

  2009 年以来,国家主要安排了 500 亿公斤仓储设施项目建设、仓储设施维修改造和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主要建设储备库、收纳库,粮食现代物流项目。通过仓储设施维修改造、粮库智能化升级,改善全省粮食仓储基础设施状况,提升仓储能力,逐步实现粮库数字化、智能化,提升科学储粮水平。这个阶段建设仓型主要是高大平房仓和浅圆仓,同时应用储粮新技术。截至2021年底,我省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完好仓容478亿斤。